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在2021腾云峰会上,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分享了对于数字技术助力文物工作的思考,他表示:
“文物与互联网、传统与现代,相信在大家的不断尝试中,两者将会更好、更全面的融合促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类世界愈加理性多元,也在新时代中活力赓续,不断焕发光彩。”
文 | 刘玉珠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
文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文物工作具有非常强的挑战性。以考古发掘为例,我想举两组例子。
第一组例子,是20世纪50年代(1956—1958年)发掘的定陵和70年代(1972—1974年)发掘的马王堆汉墓,由于受当时的认知、技术和保护条件的局限,出土文物的受损度是很高的,前者可谓惨痛教训,后者是留有遗憾;
第二组例子,是于2017年开展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考古发掘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掘,由于制订了详备的考古发掘方案,综合运用科学的文物提取和保护措施,特别是大量采用了现代数字技术,两处遗址的发掘不仅让文物在出土、检测、修复等全过程受到了及时妥善处理,而且按传统方法无法提取的文物信息也被找到,比如肉眼不可见的丝绸制品残留物等。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指导各地文博机构一方面加强对文物保护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另一方面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指导文物工作。
在国际和国内有影响力的展会、论坛也都能看到文物工作者的身影。从2016年开始,国家文物局等5部委印发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并陆续出台的各项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工作的政策性文件要求。我们同腾讯、中国移动、华为、网易、百度等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作为主办者和支持者参与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数字建设峰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还有国家文物局指导的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简称“博博会”)以及大量的涉及科技知识运用的培训等等,提高了全行业对科技赋能文物工作的认知,推动行业发展由“传统经验指导型”为主向“经验与科技双驱动”转变。
同时,我们通过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智慧博物馆等具体项目指导和推动数字技术的运用,再比如海昏侯墓和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国家文物局除了提出明确要求和严格方案审批之外,分管局长和业务司局同志与专家们一起在考古一线指导。这两处发掘工地我分别都去过两次,明确提出要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积极审慎利用现代技术制定方案,引入多学科技术手段,确保文物信息提取的最大完整性。事实上,两处遗址的发掘最终都运用了很多“黑科技”,取得了明显的示范效应。
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事业面临的最大变化是全社会对文物价值和文物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普遍共识,文博人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普遍增强。在其中,现代科学技术的传播助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多年工作经历的总结,我有一点体会,就是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面对时代的变化与要求,既要有敢想的智慧,又要有敢干的勇气,这样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把可能变为现实。
因此,关于数字技术与文物活化利用,我有三点思考——
一、问题导向,深化认知
由于文物工作对象的脆弱性、多样性,作业流程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前人和经验引导占很大地位,新事物、新观念需要反复验证才能被业内审慎接受,文博人的思维习惯、观念、做法和其他行业人相比有一定的滞后。
但文博人普遍具有的突出优点,就是尊敬历史、尊重事实、务实肯干、奉献精神强。只要把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摆出来,坚持问题导向,大家的认知会不断提高和深化,问题就能解决。观念思维是这样,考古发掘的技术应用是这样,保护修复、研究利用、传播展示也是这样。
二、制度设计,推动落地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这些遗产不仅记录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更是中外文明交流交融的窗口。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拓展着文物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去年马首回归圆明园,一个简单的仪式,当日点击量超过20亿人次。三星堆的考古发掘,观众通过央视、腾讯等网络直播围观热议,俨然成为今年持续性的超热门现象级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因此加强顶层设计,利用现代技术让文物资源充分发挥独特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先后出台各项政策文件,突出强调要推动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有了顶层设计,更要推动落地。
5月28日,汪洋主席主持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就是围绕“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进行协商议政。去年国家文物局同上海市政府就社会文物管理改革试点签署合作协议,目的就是落实中央要求,探索释放社会文物活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
三、学习借鉴,勇于创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学习能力极强的民族,之所以5000年文明延绵不断,善于学习的文化基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自己学习、借鉴、探索、创新,而且向别人,甚至自己的对手学习,只要能获得知识取得进步,我们从不排斥任何学习。互联网是美国人发明的,但目前我国的网络用户世界第一,并成为中国公民的重要交流方式。
我从2000年开始关注互联网的影响,于2004年写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一文,全文7000多字,发表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1650期。应《求是》杂志社要求,小作篇幅调整后,又于2005年《求是》第一期发表。我在文章中提出互联网将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国家要从战略上思考互联网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尤其是青少年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大到国家、民族、政党,小到单位、家庭、个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发展前景。文物工作也是如此,我们不能“躺平”在已有的成绩上,必须不断学习、借鉴、研究、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时代事业的发展,我们才能不负先人,不负后人。
2020年9月至11月,国家文物局联合腾讯公司在首都博物馆策划推出了“文物的时空漫游——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这是一个没有文物实物,而是以光影展示为主的数字化展览,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赞。我对这个展览比以往任何一次文物大展更为关注,因为它是一次文物数字化表达展示的创新,是一次“互联网+中华文明”沉浸式体验的大胆探索。
学习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因为它是成功的基础,人们渴望成功,成功者往往名利双汲,成功者多被赞美,但成功和探索、创新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成熟的社会会给探索者、创新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尤其能对其中的受挫者、失败者更多的理解、包容和支持。
文物与互联网、传统与现代,相信在大家的不断尝试中,两者将会更好、更全面的融合促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人类世界愈加理性多元,也在新时代中活力赓续,不断焕发光彩。
2021腾云峰会
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以《构建新文创的新图景,在时代洪流中生生不息》为主题发表致辞,分享了腾讯新文创的探索和思考。
一曲秋鸿,千载古琴。点此观看古琴制作非遗传承人、故宫特邀古琴专家杨致俭精彩表演。
关于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活化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等话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刘玉珠,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等27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新文创实践者怎样说?点此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上一篇:文物数字化保护的作用
下一篇:文物数字化保护解决方案